徐波 主任
张殿友 主任
郭丽 主任
徐波 主任
张殿友 主任
郭丽 主任
一、认识抽动症
抽动症,全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,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。它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、突然的、快速的、重复的、无节律的多部位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,同时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动、强迫性动作和思维等其他行为症状。抽动症的病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遗传、神经生物学因素、心理因素、环境因素等多方面有关。
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频繁眨眼、挤眉、皱鼻、噘嘴、摇头、耸肩、伸臂、弯腰、踢腿等运动性抽动,以及清嗓子、咳嗽、吸鼻、尖叫、犬吠声等发声性抽动。这些抽动症状往往会在压力、紧张、疲劳、兴奋等情况下加重,而在放松、专注于某一活动或睡眠时减轻或消失。抽动症不仅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,还可能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产生自卑、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问题,影响他们的学习、社交和生活质量。因此,对于抽动症的治疗至关重要。
二、简单治疗方法
(一)心理治疗
支持性心理治疗
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支持,创造一个宽松、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。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,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,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接纳。
对于孩子的抽动症状,不要过分关注和指责,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。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告诉孩子抽动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,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认知行为治疗
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抽动症状,了解抽动症的本质和特点,纠正他们对抽动症的错误认知。有些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抽动是故意的或者是无法控制的,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让他们明白抽动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神经反应。
引导孩子学会应对抽动症状的方法,如通过放松训练、深呼吸、冥想等方式来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,从而减少抽动的发生。同时,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,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,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。
(二)生活方式调整
规律作息
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,每天睡眠时间应在 8 - 10 小时左右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,按时起床、睡觉和午休,有助于调节孩子的生物钟,稳定神经系统功能,减少抽动症状的发作。
避免孩子熬夜和过度疲劳,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,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。
健康饮食
注意孩子的饮食营养均衡,多摄入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牛奶、鸡蛋、鱼肉等。避免孩子食用过多的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以及含有咖啡因、添加剂等可能会刺激神经的食物和饮料。
有些研究表明,抽动症可能与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关。家长可以观察孩子在饮食后的反应,如有必要,可带孩子进行食物过敏检测,对于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应避免食用。
适度运动
鼓励孩子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,如跑步、游泳、跳绳、篮球等。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新陈代谢,增强体质,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,同时还能缓解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情绪,对抽动症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。
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要适中,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孩子疲劳。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,运动后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。
(三)行为干预
习惯逆转训练
这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,旨在帮助孩子识别抽动发作前的感觉或冲动,并通过训练让孩子学会用一种与抽动相反的、竞争性的行为来替代抽动。例如,对于频繁眨眼的孩子,可以训练他们在感到眨眼冲动时,用力紧闭双眼几秒钟,然后再缓慢睁开,重复几次。通过不断的训练,逐渐减少抽动的频率和强度。
放松训练
教孩子进行放松训练,如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、深呼吸放松训练等。让孩子躺在床上或舒适的椅子上,先从脚部开始,逐渐向上收紧和放松全身的肌肉,同时配合深呼吸,每次训练 15 - 20 分钟,每天 1 - 2 次。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,减轻抽动症状。
正性强化
当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出现抽动症状或抽动症状明显减轻时,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,如给予小贴纸、小奖品、口头表扬等。通过正性强化,激励孩子控制自己的抽动行为,增强他们克服抽动症的信心和动力。
三、注意事项
抽动症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,家长和孩子要有耐心,坚持治疗。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而轻易放弃治疗。
在治疗过程中,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和心理状态,如有异常应及时与医生沟通,调整治疗方案。
避免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过长,如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,因为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可能会导致眼睛疲劳和精神紧张,加重抽动症状。
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康复非常重要,家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焦虑情绪,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、和谐的家庭环境。
总之,抽动症虽然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,但通过心理治疗、生活方式调整和行为干预等简单治疗方法,大多数孩子的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。同时,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,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,帮助孩子早日摆脱抽动症的困扰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温馨提示:如果您有关于【戒酒、戒瘾、抑郁症、失眠症、心理咨询、焦虑症、精神障碍、精神分裂、神经衰弱、神经官能症、植物神经紊乱、恐惧症、强迫症、躁狂症、躁郁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心理障碍、情绪障碍、睡眠障碍、社交障碍、妄想症、癔症、酒精精神障碍、创伤性应激障碍、躯体化障碍、戒网瘾、疑心病、神经衰弱、恐惧症、癫痫、头晕头痛、眩晕晕厥、耳石症、面神经痉挛、面瘫、眩晕症】等方面问题可以点击在线免费咨询或预约挂号。